當前位置: 安徽新聞網 > 要聞
【尋夢和美鄉村·我的青春在馬郢】如何打造鄉村“眾創空間”?
來源: 安徽新聞網-安徽日報 2024-07-22 08:47:49 責編: 劉東偉

樣本意義

1.“馬郢計劃”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創客”和志愿者,將一座普普通通的鄉村變為“創意夢工廠”。

2.將“鄉村”本身作為產品,引入志愿者和高校等社會公益力量,組織專業社團,通過公益項目形式,逐步改造村莊。

馬郢村新貌。本報記者 李 博 攝

近日,馬郢村殘疾人志愿者孫濤在給安徽農業大學“三下鄉”的同學講解馬郢村的發展故事。本報記者 李 博 攝

近日,安徽師范大學助學老師在馬郢村“兒童快樂家園”開展助學活動。本報記者 李 博 攝

近日,安徽師范大學助學老師在馬郢村“兒童快樂家園”開展助學活動。本報記者 李 博 攝

從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馬郢村采訪回來,總有人問我們,這個村有什么特別之處?

一座江淮分水嶺上的普通村莊,曾經是無山、無水、無產業的“省級貧困村”,如何用十年時間發展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在整理采訪資料時,腦海中不斷浮現日本財經記者筱原匡的《神山奇跡》。神山町是日本山區一座普通村落,既沒旅游資源,也沒土地優勢,伴隨城市化進程,年輕人紛紛離鄉,只剩下年邁的空巢老人留守。2010年,IT風險投資的“轉移浪潮”為神山町帶來了活力與生機,讓這個偏遠山村逆襲為“綠色硅谷”。

其實,不只在中國,世界各地的鄉村人口流失都是大趨勢。鄉村如何留住年輕勞動力,在廣闊天地營造更多發展機會,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課題。

和美鄉村的建設,本就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一個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鮮活案例??繍郯l電的“馬郢計劃”,用志愿者精神吸引創客,用創客來承接文旅需求,再用鄉旅品牌反哺農業實現全村共富,何嘗不是一條路徑探索呢?

一個“想象”鄉村的人

何為“馬郢計劃”?要從一位“第一書記”說起。

鐘宇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人。掛職第一書記前,他在合肥市公共資源市場執法支隊工作。在流行網絡論壇時,他就是網絡達人,也是合肥第一批成為“驢友”的人,對未來滿懷憧憬。

2014年11月21日,鐘宇來到馬郢赴任第一書記。當年,馬郢被列為省級重點貧困村。

第一次進村之路,讓鐘宇印象深刻:從塵土飛揚的合淮路拐進村,是一條碎石子鋪成的土路,車子瘋狂顛簸,村里幾只老狗緊跟不舍,打量著初來乍到的他。

那一年,鐘宇不到40歲,帶著一腔熱情下鄉扶貧。起初,他按照自己想象中農村的樣子,打算發展大田農業,把土地都流轉出去增加收入,但馬郢是丘陵地帶,并不適合大田作業。后來,他又聯系縣城的草莓種植大戶,計劃發展草莓種植,“你這村既沒工人,又離縣城好幾十公里,運輸損耗大,不適合?!贝髴艨疾旌?,“一瓢冷水”澆下去,鐘宇有些發蒙。

工作遲遲不能推進,鐘宇心急如焚,整天在村里瞎轉悠。走在田壟間跟老鄉打招呼:“你這韭菜長勢不錯,這么多怎么賣???”大姐黑著臉:“書記,這是小麥?!薄值酱迕窦易胩?,想通過嘮嗑“拉關系”,怎料老鄉的方言十句有八句聽不懂,鐘宇的臉上憋出一個“囧”。

鐘宇后來說:“我反思了,真想助農,必須扎根農村,尊重他們、理解他們、成為他們,才有可能帶著大家一起往前走?!?/p>

朋友們知道他去掛職第一書記了,隔三差五來看他,也看看有沒有合作機會。大部分人在村里草草轉一圈就走了;有人雨天來的,見村里到處是泥巴,無處下腳,車都沒下;也有朋友心疼他,“這個窮村,你怕折騰不出花呀?!?/p>

那怎么辦?掛職三年呢,總不能交白卷吧!

契機出現了。2015年5月24日,在朋友的牽線下,第一個親子團出現在馬郢,鐘宇和村“兩委”同事幾乎全員上陣接待。插秧、摸魚、扎稻草人……“看孩子們玩得那么開心,我突然意識到,‘老鷹捉小雞’都能成為旅游項目?!辩娪瞠q如醍醐灌頂。

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曾說:“當我們要發展旅游經濟的時候,稻田濕地的螢火蟲、山谷蝴蝶、青蛙、蜻蜓等等自然界的萬物,也都成了生態化發展的新生產力要素?!?/p>

這個農事體驗團,讓鐘宇看到了馬郢改變的可能性,也讓他意識到,鄉村除了經濟落后外,還有很多隱性問題?!俺抢锖⒆舆M村都昂首挺胸,我們村的孩子見有外人來,都貼著墻根走,被問話連眼皮都不敢抬?!碑敃r,鐘宇家的老大也正上小學,看著滿臉通紅的村里娃,他心里很難受。

兩個月后,第一位到馬郢支教的志愿者張靜宜走進馬郢小院,為村里的留守兒童上了一堂語文課。不久,鐘宇與蕭寒、程龍偉等熱愛鄉村實踐的朋友一起,共同商議出“馬郢計劃”的名稱與內容:“計劃”分助學、助農和助村三項,主旨是讓留守老人和孩子得到更多關愛、讓鄉村更美好。

他興奮又忐忑地把這個帶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計劃”報給鎮里,得到大力支持。2015年,由楊廟鎮黨委、政府主導,村“兩委”和脫貧攻堅工作隊聯合公益人士和個人,共同發起以發展現代農業、振興鄉村、關愛留守兒童為主要任務的“馬郢計劃”。

一群邂逅鄉村的人

2015年7月,在長豐縣生態環境分局工作的丁琳靜,無意中從朋友圈刷到馬郢招募志愿者老師的信息。她想去,又擔心自己堅持不了多久。鐘宇給她吃下一顆定心丸:“有時間可以先來村里轉轉?!?/p>

到村里一圈轉下來,丁琳靜發現馬郢與大多數村莊差不多,環境凋敝,沒特色產業,留守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冷清”。

可當她一踏進馬郢小院,立刻被屋內的熱絡氣氛感染。當天,志愿者旌陽老師正和孩子們分享《非洲旅拍》的攝影課??粗⒆觽儑\嘰喳喳討論著一張張異域圖片,眼神中充滿了新奇、驚訝和向往,那一刻丁琳靜仿佛邂逅了童年的自己,下了決心。

從第一天進村起,丁琳靜就正式成為“馬郢計劃”的一名志愿者,一做就是9年。

我們去采訪那幾天,馬郢一直在下雨,但馬郢兒童快樂家園里整天歡歌笑語,一直有大學生志愿者在給孩子們上課。正巧碰上幾個來接孩子的家長,聊起丁琳靜?!八莻€大善人,那時村里還沒有水泥路,她就開車一家家接送孩子,堅持了很多年?!贝謇锶藰銓?,夸誰好,就毫不吝嗇用詞。

就這樣,丁琳靜開始了服務鄉村兒童的志愿活動。每次課程或活動,她既要做好前期準備,也要做好后勤保障,還要細心收集志愿者老師和孩子的反饋。搬桌椅、打掃衛生是基本工作, 很多時候,課前還要滿村轉悠找娃來上課?!坝浀脛傞_始,為了能更有針對性提供課程,我和老師一起去家訪,發現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學習成績咋樣,更不清楚自家小孩喜歡什么,有哪些特長優勢。這在城市家庭不可想象,在農村卻普遍存在?!倍×侦o說,這些有些心痛的情感,支持她堅定做下去。

8年來,“馬郢計劃”中的助學計劃一直迭代升級。從單次支教到社團助學再到產學一體的鄉村教育課程體系,先后有200多名志愿者老師、上百家助學機構為馬郢及周邊孩子提供志愿服務千余次。丁琳靜和志愿者們,將鄉村孩子的心當成一塊夢想之田,努力種桃種李種春風。

讓丁琳靜記憶深刻的一個助學項目是“夢想舞蹈團”。當穿上舞蹈服的孩子們在鋪著瑜伽墊的水泥地上第一次排練,“疼得齜牙咧嘴,但問她們累不累,馬上會笑著說不累,還要繼續學!”這支舞蹈團后來站到了安徽大劇院的舞臺上,“當她們化上妝,穿上白色的紗裙,站到聚光燈下時,我覺得不比任何一個城里孩子差?!?/p>

那天演出結束后,丁琳靜開著車送孩子們回村。到村口時,西邊的天際出現了緋紅的火燒云,丁琳靜很是興奮,有個小姑娘突然說:“丁老師,這種云在我們這里很常見,你要一直到村里來,就能經??匆??!?/p>

前一兩年,丁琳靜一直堅持接送孩子們來上下課。2018年的一天,也是個雨天,課程結束,當她推開馬郢兒童快樂家園的大門時,發現門口停了幾輛紅色的三蹦子,“有家長主動來接孩子了?!蹦且豢?,丁琳靜知道,有些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2017年快過年前,鐘宇介紹剛回村的孫濤給丁琳靜認識。濤哥一直在外謀生,這次回來便不打算回城了,想成為一名助學志愿者。丁琳靜當時很驚訝,濤哥坐在輪椅上,只有右手能自如活動。她沒想到,就是這樣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后來帶動了全村人的志愿服務。

那時總有游客三五成群來村里玩,會問怎么能買農產品,濤哥就幫農戶對接需要農產品的游客;村里創客多了后,濤哥又聯系村民自發成立星空夜巡隊,守護家鄉夜晚;村里要舉辦大型活動,需要后勤保障人員,濤哥就組織大家做義工……2019年,濤哥聯合村里志愿者自發組建了聚心志愿者服務隊,這也是長豐縣首支本地村民和創客自發組建的志愿服務隊。

濤哥說,自己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未來的鄉村,可以人人都是志愿者,事事都有志愿者,處處可見志愿者。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支服務隊,讓村民深度融合到家鄉的建設和發展中,促進了志愿服務精神扎根在鄉村,促進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鄉村“最后一公里”。而聚心志愿者服務項目,也榮獲了2020年長豐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大賽第四名。

還有本地村民孫艷、張鑫、李娟,因為孩子參加馬郢兒童快樂家園的活動,自己也成了助學計劃的志愿者,現在已是聚心服務團隊的核心成員。三位好姐妹平時都喜歡做手工,2023年,合肥市首個巾幗共富工坊——長豐“紅莓姐姐共富工坊”啟動,她們在被紅莓姐姐鄉村女性成長計劃賦能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坊,成為本地村民創客,年收入有兩萬余元。同時,她們還在馬郢、涂郢小學、楊廟小學開設手工社團,成為志愿者老師。孫艷笑著說:“以前一見生人我就臉紅,誰能想到有一天還能當上老師,是鄉村的發展給了我們新的人生機會?!?/p>

“‘馬郢計劃’是要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架設一座橋梁,讓城鄉資源得到有效的互換和互補?!睏顝R鎮黨委副書記楊磊說,“馬郢計劃”項目先后獲2018年安徽省“月評十佳”志愿服務項目;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項目線上大賽一等獎、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大賽銀獎。

近10年來,馬郢將“鄉村”本身作為產品,引入志愿者和高校等社會公益力量,組織專業社團,通過公益項目形式,逐漸改變馬郢。

馬郢將城里人向往的“鄉村生活”打造成“產品”,搭建鄉創平臺。目前,馬郢共集聚了農業、服務業、手工業等45家“創客”,“馬郢計劃”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創客”和志愿者,將一座普通的鄉村變為“創意夢工廠”,就像神山町一樣,完成屬于自己的蝶變。

一些與鄉村共成長的人

鄉村與城市的次第發展,本質是一場生產力的流動與更新。一地振興,人才永遠是關鍵。當下,鄉村與城市已從“二元對立”轉變為相互需要,鄉村建設逐步完成“五通”,城鄉在硬件上的差別越來越小。如何讓更多青年能在鄉村找到適合的舞臺,實現更大人生價值,值得努力探索。

王義強是位“90后”創業者,大學畢業后便做農產品電商。和馬郢結緣,是因為之前的農產品基地就在馬郢的鄰村。2017年,他與村里簽訂協議,流轉150畝土地,成為馬郢第一批“創客”,開辦了馬郢第一家現代農業綜合性農場——讀蔬·情圓農場。

王義強這個人,了不起的地方有兩點:

一是在鎮黨委副書記楊磊提議他將公司從高新區搬到馬郢后,經過一年思考,他還真搬來了!原因是“只有真正扎根這個村,才不會三心二意;每天待在馬郢,必須思考怎么把它建設起來”。

二是鎮上為進一步發揮馬郢的品牌和集聚效應,2018年打算成立馬郢鄉村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一個做企業的人來說,這事出力不討好,也許會“雞飛蛋打”。但他不僅投資了,還擔任了合作社理事長,自此,不僅要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肩負起帶領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的重任。

7年來,合作社先后打造了農耕體驗、非遺空間、主題餐飲等文創旅游產品,逐漸形成涵蓋文創體驗、鄉村美學、手工制作、勞動實踐、科普研學等多業態共生的產業生態圈。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躍升至220萬元。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寫過:“新的方法不是現存的,必須有人發明,或是有人向別種文化去學習,輸入,此外,還得經過試驗,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會變遷的過程?!毕耨R郢這樣的鄉村運營,是新農人、村民和來自城市消費者共創共享共同探索的過程。

王義強說,在馬郢創業這么多年,最大的收獲就是在村里“種”下一些人:跟著他從合肥遷到鄉村的財務大姐,在村里結識、現在是情圓農場負責人的吳小滿,整天給有機蔬菜“唱歌”的農技師孫陽陽……“都是特靠譜的人,如果不是真的熱愛鄉村,扎根不下去的?!彼埠粲?,這些年鄉村越變越好,對于有創業想法的年輕人來說,不一定非將目光盯在大城市,不妨到鄉村看看,特別是像馬郢這樣的“明星”村,能做的事特別多,能走的路也特別寬。

《鄉土中國》中還有另一段:“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p>

是的,中國人的血脈里天然有著“鄉土情結”,隨著血脈覺醒,中國鄉村必然振興。

(本報記者 陶妍妍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許雅婷)

    相關新聞
【尋夢和美鄉村·我的青春在馬郢】奔跑的馬郢 創新的熱土

欧美日韩一区不卡,欧美日韩亚洲另类,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