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本意義
1.黨員干部在鄉村發揮著“火車頭”的作用,是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2.每一個創客的到來,都是在馬郢村燃起一堆“篝火”。最終,“篝火”相連,照亮整座村莊。
俯瞰馬郢村。本報記者 李 博 攝
近日,馬郢村創客孫陽陽在利用電商平臺推銷產品。本報記者 李 博 攝
短短幾年時間,馬郢村由“三無村”發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其底層邏輯在于做好了“人”的大文章。
引領者
——基層干部發揮“頭雁效應”
黨員干部在鄉村發揮著“火車頭”的作用,是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在馬郢村,有兩位被群眾戲稱為“舍不得走的干部”。一位是駐村第一書記鐘宇,另一位是包村的楊廟鎮黨委副書記楊磊。
“我來馬郢9年,鐘書記來了10年,我們是馬郢的‘常住人口’。被我們‘忽悠’來的合作社理事長王義強也駐村8年。3個人來了都沒走?!睏罾谟哪乇硎?。
在馬郢村,還有個村民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3個老男人的宿舍”。在好奇心驅使下,記者找到這個特殊的地方。其實,宿舍就是一間屋子,放了兩張上下鋪床,與普通的學生宿舍并無兩樣。
“我們幾個人住在這間宿舍,常常討論問題到深夜。好多想法都是在‘臥談會’上碰撞出來的?!辩娪钫f。
“想法多、問題多、困難多,但這么多年我們從沒紅過臉,這樣的關系可以被稱為‘鐵三角’?!睏罾谛ρ?,“鐵三角”幾乎每年有半年時間住宿舍里。
2014年,作為第六批選派干部,鐘宇初到馬郢,在這個一窮二白的貧困村里扎下了根。2015年,經過深思熟慮,鐘宇提出“馬郢計劃”: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架橋”,招引志愿者進村助學、助村、助農。
在“馬郢計劃”的感召下,王義強等創業者紛紛加入進來?!白罱K打動我離開市里來村里做合作社的,是我感受到了楊書記、鐘書記為馬郢努力拼搏的精神?!蓖趿x強說,來馬郢前,他是合肥一家農業公司負責人,公司開始蒸蒸日上,但來到馬郢村意味著重新開始。
2019年,被“釘子戶”干部感動的王義強,最終將公司總部搬到馬郢村,將公司業務交給了合伙人,自己一心一意挑起了馬郢村合作社理事長的重任。
“有一種幸運,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蓖趿x強坦言,他與楊磊、鐘宇等黨員干部理念相同、志同道合,所以全身心投入到馬郢,成了“鐵三角”的一員。
“在馬郢,村干部要干的事比其他地方要多、要累。但是大家都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地干,從來不抱怨?!爆F任村黨總支書記陶新德,是一位“90后”小伙。
“楊書記、鐘書記都不是我們村里人,卻能把村里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一干就是這么多年,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跟著他們干?”陶新德說。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訪慰問群眾、了解民意民聲、爭取政策、鏈接外部資源、創新產業模式……為了馬郢的“振興夢”,以楊磊、鐘宇為代表的當地干部用心用情在鄉村一線干事創業、無私奉獻,獲得了群眾的一致稱贊。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在頭雁的帶領下,馬郢村形成了一支敢拼敢闖的黨員干部“群雁”隊伍,全村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加速馬郢成長和蝶變。
助推者
——“馬郢計劃”凝聚志愿者的“合力”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新時代黨引導動員人民群眾貢獻智慧力量、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
7月10日一大早,馬郢“兒童快樂家園”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孩子們套上色彩斑斕的道具,歡迎他們的新老師——來自安徽師范大學的學生們。
“我們要在村里待一周進行助學,開設心理、音樂、折紙等課程,希望孩子們喜歡?!眮碜园矌煷蠼逃茖W學院的大二學生董昊告訴記者。
志愿服務是“馬郢計劃”的發端和雛形?!啊R郢計劃’的底層邏輯是解決鄉村‘一老一小’的實際問題,用志愿服務改善城鄉間教育資源不均衡?!奔仁抢硎麻L又是志愿者的王義強說。
“馬郢計劃”招引各路人才,從愛心助學志愿服務做起,逐步向助農、助村延伸,以志愿服務架起城鄉之間的橋梁,為鄉村匯聚了人才,激活城鄉間資源要素流動。2017年,馬郢計劃志愿者服務中心成立,讓志愿服務活動進入規范化、常態化軌道。
“馬郢的很多人和資源,一開始是通過志愿服務凝聚到一起的,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志愿服務了解到這個村莊,然后選擇在這個村莊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遍_展兒童自然教育的志愿者吳磊說。
陳紅村是一名黨員,也是安徽交控集團驛達公司餐飲分公司運營部經理。自2016年“馬郢計劃”實施后,他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為貧困群眾改造房屋、捐款捐物……陳紅村整日奔走于村中,他還促成公司龍門寺服務區與馬郢村結對共建,并在服務區設置馬郢村農產品展銷區。
年過七旬的志愿者邵羚生,連續3年給村里孩子和老人上戲曲課,并在村里租了個小院子,扎根馬郢。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老師鄧衛華,2017年開始在馬郢做志愿者,被戲稱為馬郢的“魔法師”。他設計鄉創學堂、為村民改造院落、幫創客打造店面風格、更新農副產品的包裝設計。
“馬郢是個神奇的地方,它讓你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雖然大家來自不同地方,但都為村里的發展貢獻能量,助力馬郢發展?!鄙疃葏⑴c關愛鄉村兒童和女性成長志愿服務的志愿者丁琳靜說,“在馬郢,我們有個共同的夢想,就是讓鄉村更美好,讓村民更富裕?!?/p>
目前,馬郢村組建了28個志愿服務社團,在冊的256名志愿者中,有142名長期服務于馬郢。馬郢志愿服務品牌日益響亮,并獲得全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大賽一等獎及各類獎項23個。
隨著時間的推移,“馬郢計劃”志愿服務項目的原創者、遠道而來的合肥高校和社團志愿者、由受助者變成“助人者”的村民志愿者和堅持創業與公益并行的創客們,組成了龐大的馬郢志愿服務隊伍,形成了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主攻者
——青年創客點燃興業“引擎”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7月11日晚,夜幕下的馬郢村分外祥和。在該村“創業者部落”的一間會議室內,多位創客正和鎮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坐在一起,在這場名為“星空學堂”的討論會上,為馬郢下一步發展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我們不定期召集創客,在夜晚舉辦星空學堂,很多新想法、新思路都是這樣碰撞出來的?!辩娪畋硎?。
駐足村里的“創業者部落”,一家家藝術范兒十足的創客空間魅力十足。
“我們敞開懷抱招引鄉村創客、返鄉村民、專業機構來村創業,把馬郢變成一個鄉村孵化器和創業園?!睏罾诟嬖V記者,馬郢招引的鄉村創客,60%來自志愿者轉化,帶動投資約2600萬元。
“我們在任何時候,遇到任何困難找到村‘兩委’,找到鎮政府,都能很快得到反饋,告訴我們事情怎么處理、怎么解決。我很慶幸在馬郢遇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創客與村干部能夠同頻共振?!眳抢谡f。
“馬郢的創業氛圍特別好,鎮村干部想法新、思路新,對我們的需求有求必應;村里的創客關系也很融洽,時常聚在一起聊天交流;村民們十分淳樸,我們和他們都能融入一起去?!痹隈R郢村從事陶瓷藝術設計的創客胡亮表示。
依靠“志愿者——創客”的業態引入模式,馬郢建立了生態化的鄉村運營體系,形成了種植養殖、餐飲、住宿、研學、教育、電商、鄉村體驗、文創體驗等多業態共融共生的產業生態圈,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的1.2萬元,躍升至2023年的220萬元。
“我們想努力提供一個不孤單的創業環境,讓大家在得到充分支持的同時,能對馬郢產生更多的認同感、歸屬感、獲得感?!痹阽娪羁磥?,創客不能簡單地視為外來生意人,而是村里“共同體”中的一員。
“來到這個村子,我和我的團隊最大的感受是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同時還能為鄉村帶來一些改變,這是我們感到非常幸福,也非常自豪的事情?!瘪R郢情圓農場負責人、“90后”創客孫陽陽表示。
“來到村里后發現,原來事情還可以這樣辦。干部、村民、創客擰成一股繩,像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在發力?!痹驹诤戏蕪氖路康禺a行業的王淑娟,辭職來到馬郢后創辦了非遺手工體驗館“尺素工坊”。
今年初,馬郢村為馬郢創客頒發了“新村民證書”,從“創客”到“新村民”,將進一步激發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共建馬郢。
“每一個創客的到來,都是在馬郢村燃起一堆‘篝火’。最終,‘篝火’相連,照亮整座村莊?!蓖趿x強告訴記者。
融入者
——廣大村民繪就“共富圖景”
只有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群策群力的合力,才能形成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新局面。
隨著“馬郢計劃”一步步開展,一大批經濟能人、文化能人、技術能人,競相來到馬郢。人才資源的不斷流入,為馬郢村注入了澎湃動能。
在不斷融入和與外界鏈接中,村民的眼界進一步開闊,思想進一步解放,動力進一步增強。慢慢地,村民腰包鼓了,精神爽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走進馬郢村民朱老四開辦的農家樂“我家小院”,古樸自然的鄉野風韻迎面撲來。在這里,游客不但有田園風光可賞,還可以品嘗地道的農家飯菜,品味香醇的釀造美酒,聆聽雅致的古典戲曲,在鄉村感受慢時光。
“這幾年,村里發展旅游業,政府把村莊里的垃圾都清理了,把我家門口的池塘也整治了一遍,環境更干凈了?,F在來村里玩的人更多了,來我家吃飯的人也多了?!敝炖纤母锌?。
在“馬郢計劃”的召喚下,“90后”張海波辭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馬郢承包了30畝地種草莓,有了“草莓王子”的稱號。
“怎樣才能讓大家一起賺錢呢?”自己嘗到甜頭的張海波,沒有忘記回饋鄉里,他給村里21個農戶每家免費購買100只雞苗,并簽訂回購合同。
“我們支持村民自主創業促增收,積極引領創客和村民依托鄉村特有資源,將傳統農事活動變為可體驗的旅游產品,推動傳統農產品提品質、樹品牌?!睏罾谡f。
“在別人看來,我應該是被服務的對象,而我卻能服務別人,這讓我有存在感和價值感?!币蛏砘夹郝楸园Y長期坐在輪椅上的村民孫濤說。曾經不愿與陌生人打交道的他,如今成了村里多個志愿項目的負責人,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濤哥”。
“我就是村里的導游和義務講解員?!苯衲暌呀?5歲高齡的孫瑞景告訴記者,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閑不住,繼續為“馬郢計劃”發揮余熱。
村里發展好了,村民們都閑不住了,他們有的化身為鄉村游的解說員,有的當起了三點半課堂老師,有的當上了農耕體驗指導師……大家忙碌在農家樂、民宿、游客接待中心等各處,真正實現了“門口有產業,門前能增收”。2020年起,村集體還每年給村民分紅,讓村民嘗到了鄉村發展的紅利。
以夢為馬,砥礪前行。十年來,隨著“馬郢計劃”的深入推進,在源源不斷的“人”的力量的匯聚中,在干群同心協力的奮力拼搏中,馬郢如同一匹朝氣蓬勃的戰馬,一路馳騁、一路闖關、一路蝶變,帶領群眾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時間是常量,也是奮進者的變量。假以時日,奔跑的馬郢,必將會更好。
(本報記者 許根宏 許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