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安徽新聞網 > 安徽
【文化中國行】運河故事沉淀安徽記憶
——訪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
來源: 安徽新聞網-安徽日報 2024-07-12 06:52:38 責編: 徐文娟

與故宮、敦煌相比,中國大運河,是一個“年輕”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14年的6月,在卡塔爾多哈舉辦的第38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大運河安徽段總長約180公里。而位于江蘇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作為一個更為“年輕”的博物館,到今年的6月16日正式建成開放滿三周年。記者專訪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聽她介紹國家文化公園內博物館典范建設的探索。鄭晶告訴記者,作為以“中國大運河”命名的博物館,大運河安徽段的故事也呈現其中,呈現給世界各地的到訪者。

運河文化多樣呈現

記者:國內有很多以“大運河”為名的博物館。如何理解以“中國大運河”命名的博物館?館內有什么“鎮館之寶”?

鄭晶:中國大運河,包含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以及浙東運河。所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宗旨就是反映全時段、全方位、全流域的中國大運河,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博物館,多維度、多角度去呈現運河文化,講好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故事。目前,在全流域中間,比如在北京、浙江、安徽等地,都有大運河的專題博物館,呈現的是各自那一段流域的歷史風貌。

從傳統的博物館的意義上來講,我們可能在文物珍貴性這個“基因”上不那么優秀,我們可能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國寶”,但我覺得這個“國寶”要打引號,對于“鎮館之寶”的認識,應該是多方面和多維度的。我認為,只要能夠去講述相關的文物知識、闡釋好這件文物背后的價值,它應該就是“鎮館之寶”。比如,我們創新性地做了古汴河遺址的一個橫切面,這也是現在全國最大的、可見的、可展示的古河道橫切面,這是一個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非常好的案例和典型。還有很多船模、水利設施等展品,也都很好地傳遞了相關歷史信息。所以無論是藏品還是展品,只要被展出來、被用起來,那么都能發揮它最大的社會效益。

運河生活鮮活再現

記者: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通過藏品或展品發揮社會效益,那么,中國大運河如何發揮其社會功能、體現其社會價值?

鄭晶:在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大運河是目前唯一建成有標志性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這樣一個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它既有特別古老的一面,也有特別年輕的一面,它仍然參與到當下人們的生活中間,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運河兩岸。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所有的文物都是反映大運河和人民生活之間的關系,很多觀眾來到博物館看到的都是自己耳熟能詳的一些展品。民間也有很多人士愿意去參與類似于“行走大運河”這樣的活動,并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我相信,運河沿線的人們,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都與運河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運河沿線共同發力

記者:呈現大運河全流域的風貌,您對大運河安徽段做了哪些調研?

鄭晶:大運河安徽段,是指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安徽境內部分,流經安徽淮北市濉溪縣、宿州市區、靈璧縣、泗縣,全長約180公里。無論從開鑿歷史,還是從文化內涵上來說,安徽段都是大運河中間非常重要的一段。今年是大運河申遺10周年,我們也進行了全流域的大運河新時代重要考古發現的調研,其中大運河安徽段中也有不少新發現。通過這樣的考古梳理,我們發現,大家對于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或者文化遺產價值的體會更加深刻了。

我們知道,考古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學術支撐,同時,重要的考古發現,也在不斷轉換成比如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重要的面向公眾的文化展示和傳播的場所。大運河文化遺產,已經形成非常好的一個全鏈條發展態勢。大運河沿線的考古單位和文博單位,都在合力做好文化遺產本體研究和價值研究。今后,無論是從學術領域、展覽展示,還是文旅融合新業態方面,相信都能產生更多成果。

    相關新聞
【文化中國行】敦煌守護者的黃山印象

欧美日韩一区不卡,欧美日韩亚洲另类,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三级